爬山的功能性動作與原則

現代社會愛到市郊附近爬山、健走,爬山健走是老少咸宜的休閒運動,但常有專家建議提醒,爬山對老一輩的人心肺、骨骼、關節功能可能不利,爬山到底是不是好運動呢?

不管從事任何運動,首先要評估自身「體能」與「疾病」是否適合運動,體能狀況不錯的老人家,常有爬山的習慣,體力甚至可能比中壯年還好。




因此不論年齡,掌握基本原則人人都可以爬山

常爬山對骨骼關節到底是好是壞?

骨科醫師說,原本就有能力爬山的老人家,正確姿勢上下山,骨骼、關節絕對是「越用越好」的;爬山對老人家最大的風險,其實是「跌倒」,特別是山區下雨頻繁,即便是對行動力很好的長輩來說,山路濕滑容易跌倒。

爬山最重要的是「安全第一!」因此多數醫師最建議的老人運動是「快走」,除了能達到運動目的,又減少跌倒的危險性;但如對平衡性佳的老人,爬山可以呼吸新鮮空氣,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,身心好處也不少。

秉持「量力而為」的原則,想要享受爬山的年長者,不妨平時利用功能性動作訓練大腿肌力、平衡協調能力與反應力,即使體力不錯,上下山時帶根柺杖或登山杖,增加平衡感,也能減少下山時對膝蓋的衝擊。

爬山好像人人都會,但問題是姿勢對嗎



注意爬山時腳尖與膝蓋是否朝前,盡可能不要內八、或外八,一旦旋轉骨骼容易使關節造成更大的磨損。

正確姿勢,才能有效運用腿部肌肉力量,減少對關節的磨損。

爬山除了注意下半身,核心肌群是最天然的護腰,可以讓上半身保持穩定,肩膀放鬆確保身體平衡,避免重心不穩。

評估體能時除了路段、時間,還得評估高血壓、心臟病等慢性病是否控制良好;肌肉、骨骼是否有退化相關問題。

特別注意,做任何運動,只要心肺小不適,就要立刻停下來。

爬山後,最簡單的自我評估方式

1. 感覺微微的喘氣

2. 心跳到達運動目標次數

3. 流汗。

因此爬山時應注意自己的呼吸、心跳、肌肉骨骼、關節所發出的訊號;若心肺功能有問題,呼吸會難以控制;出現頭暈、耳鳴現象,則可能會有平衡協調的問題;肌肉骨骼、關節使用不當可能導致過度痠痛

有以上任何一項症狀時,一定要立刻停下來,待症狀好轉,再緩步或請人協助下山,如還有不適,應儘快諮詢醫師。

如果您喜歡我們的貼文記得幫我們 按讚👍+分享 唷!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膝蓋知多少?

如何預防及改善肌少症呢?

認識功能性動作